Category Archives: writing

鏽墟裡的點燈人· Dispatches from Dystopia中譯本導讀
有幸為此書中譯本撰寫導讀。本文為作者原稿
My introduction for the Chinese edition of Dispatches from Dystopia: Histories of Places Not Yet Forgotten.

鏽墟裡的點燈人· Dispatches from Dystopia中譯本導讀
有幸為此書中譯本撰寫導讀。本文為作者原稿
My introduction for the Chinese edition of Dispatches from Dystopia: Histories of Places Not Yet Forgotten.

《時差》播客:跨界的酷兒,跨性別,與情感理論 @shichapodcast ep7, queer, trans, affect theory
「某種程度上來講,我覺得跨性別者接過了酷兒理論的大旗,就是為我們所有順性別者去開闢一些非常新鮮的領域,然後在一些我們想象不到的地方去撬動社會性別規範。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轉向了跨性別理論的研究,我覺得實際上現在的運動還是承繼了很多女權主義和酷兒理論的關切,但是因為這個運動現在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焦慮,因此它要去開發出來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

《時差》播客:跨界的酷兒,跨性別,與情感理論 @shichapodcast ep7, queer, trans, affect theory
「某種程度上來講,我覺得跨性別者接過了酷兒理論的大旗,就是為我們所有順性別者去開闢一些非常新鮮的領域,然後在一些我們想象不到的地方去撬動社會性別規範。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轉向了跨性別理論的研究,我覺得實際上現在的運動還是承繼了很多女權主義和酷兒理論的關切,但是因為這個運動現在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焦慮,因此它要去開發出來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

The Fertility Goddess: A Visit to Hong Kong’s Golden Flower and Seven Sisters Temples
Ilaria Maria Sala and Ting GUO for Zolima CityMag To Yuen Tong Temple (tou4 jyun4 dung6 桃源洞), in Mui Wo, Lantau Island, is one of those Hong Kong sites that hide secrets at every turn.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o

The Fertility Goddess: A Visit to Hong Kong’s Golden Flower and Seven Sisters Temples
Ilaria Maria Sala and Ting GUO for Zolima CityMag To Yuen Tong Temple (tou4 jyun4 dung6 桃源洞), in Mui Wo, Lantau Island, is one of those Hong Kong sites that hide secrets at every turn.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o

女性友誼、性別暴力和東亞「儒家文化」的時代與語境
On #structuralviolence and #gender violence in #EastAsia and why #Confucianism fails to explain them as a faux framework for 造就 Further reading: 惡在歲月靜好處——日常暴力與「N號房」

女性友誼、性別暴力和東亞「儒家文化」的時代與語境
On #structuralviolence and #gender violence in #EastAsia and why #Confucianism fails to explain them as a faux framework for 造就 Further reading: 惡在歲月靜好處——日常暴力與「N號房」
蔡元培的世俗主義、世界主義和審美精神
Cai Yuanpei’ Secularism, Cosmopolitanism, and Aestheticism 民國時期的教育和政教關係都在變革中,一方面開始禁止學校讀經、祭孔,一方面在政治社會方面受到基督教影響,也有推儒教為國教之說。蔡元培明確反對宗教,並反復強調要以美育代替之,以培養普遍世界觀為教育終極目的。本文旨在探討蔡元培美育思想中的世俗主義和世界主義因素,並追溯其美育思想的來源之一,即追求文化身份的德國浪漫主義。通過分析浪漫主義與審美精神之普遍性之間的張力,本文也進一步討論蔡元培通過美育尋找現代中國文化身份的困境。 關鍵詞 世俗主義 ; 審美 ; 美育;政教分離 ; 浪漫主義 ; 民族國家 ; Secularism ; Aesthetic education ; Cosmopolitanism ; Romanticism ; Nationalism ; Republican China 亞洲研究 專輯 《蔡元培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75 2019.07,頁165-182
蔡元培的世俗主義、世界主義和審美精神
Cai Yuanpei’ Secularism, Cosmopolitanism, and Aestheticism 民國時期的教育和政教關係都在變革中,一方面開始禁止學校讀經、祭孔,一方面在政治社會方面受到基督教影響,也有推儒教為國教之說。蔡元培明確反對宗教,並反復強調要以美育代替之,以培養普遍世界觀為教育終極目的。本文旨在探討蔡元培美育思想中的世俗主義和世界主義因素,並追溯其美育思想的來源之一,即追求文化身份的德國浪漫主義。通過分析浪漫主義與審美精神之普遍性之間的張力,本文也進一步討論蔡元培通過美育尋找現代中國文化身份的困境。 關鍵詞 世俗主義 ; 審美 ; 美育;政教分離 ; 浪漫主義 ; 民族國家 ; Secularism ; Aesthetic education ; Cosmopolitanism ; Romanticism ; Nationalism ; Republican China 亞洲研究 專輯 《蔡元培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75 2019.07,頁165-182
Dao of the Go: Contextualizing “Spirituality,” “Intelligence,” and the Human Self
IMPLICIT RELIGION, VOL 20, NO 3 (2017) Vol 20, No 3 (2017) > Guo Dao of the Go: Contextualizing “Spirituality,” “Intelligence,” and the Human Self Ting Guo Issued Date: 22 May 2018 Abstract The remarkable defeat of Lee Sedol, an international Go champion by
Dao of the Go: Contextualizing “Spirituality,” “Intelligence,” and the Human Self
IMPLICIT RELIGION, VOL 20, NO 3 (2017) Vol 20, No 3 (2017) > Guo Dao of the Go: Contextualizing “Spirituality,” “Intelligence,” and the Human Self Ting Guo Issued Date: 22 May 2018 Abstract The remarkable defeat of Lee Sedol, an international Go champion by
惡在歲月靜好處——日常暴力與「N號房」
需要警惕把這些問題作為「韓國問題」的特殊論,而忽視這些問題有多廣泛和日常,不止於一個國家,不止於兩性之間。將落後、保守和父權歸因到東亞或儒家文化,其實也延續了殖民者對亞洲的他者視角。
惡在歲月靜好處——日常暴力與「N號房」
需要警惕把這些問題作為「韓國問題」的特殊論,而忽視這些問題有多廣泛和日常,不止於一個國家,不止於兩性之間。將落後、保守和父權歸因到東亞或儒家文化,其實也延續了殖民者對亞洲的他者視角。

顛覆歷史──評賀蕭《女性與中國革命》
美國歷史學家賀蕭(Gail Hershatter)在其最新作品《女性與中國革命》(Women and China’s Revolutions)中問道:「如果把女性放在過去兩個世紀的敘述中心,會如何改變我們對歷史的理解?」

顛覆歷史──評賀蕭《女性與中國革命》
美國歷史學家賀蕭(Gail Hershatter)在其最新作品《女性與中國革命》(Women and China’s Revolutions)中問道:「如果把女性放在過去兩個世紀的敘述中心,會如何改變我們對歷史的理解?」

黑暗時代的新新不息之力:人工智能與心靈密碼
有幸在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週年主持“AI與詩歌”討論會,請到來自不同地區、背景迥異的嘉賓:用人工智能寫作詩歌的David Jhave Johnston、建造虛擬音樂人小區的Ash Koosha和Isabella Winthrop 、著名的漢學家John Cayley。討論的焦點有三:
人工智能是否能替代人類在文化藝術上的創作型思維?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文化或娛樂產品,而不是純粹科技產品時,如何改變我們的文化生態?
人工智能應該如何避免人類的偏見,包括種族和性別?換言之,我們一直在普世共同人性(collective humanity)的預設下討論人工智能,但“人性”終究是一個複合的、複雜的、包涵不同個體和群體的概念。

黑暗時代的新新不息之力:人工智能與心靈密碼
有幸在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週年主持“AI與詩歌”討論會,請到來自不同地區、背景迥異的嘉賓:用人工智能寫作詩歌的David Jhave Johnston、建造虛擬音樂人小區的Ash Koosha和Isabella Winthrop 、著名的漢學家John Cayley。討論的焦點有三:
人工智能是否能替代人類在文化藝術上的創作型思維?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文化或娛樂產品,而不是純粹科技產品時,如何改變我們的文化生態?
人工智能應該如何避免人類的偏見,包括種族和性別?換言之,我們一直在普世共同人性(collective humanity)的預設下討論人工智能,但“人性”終究是一個複合的、複雜的、包涵不同個體和群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