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5 November 1864 – 7 January 1933), May Queen

前言

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蔡元培

在藝術作品中各民族都留下了他們最豐富的見解和思想;美的藝術對於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把鑰匙,而且對許多民族來說,是唯一的一把鑰匙。──黑格爾

佛洛伊德的孫子是風流倜儻的畫家?玉樹臨風的英國藝術史之父羅斯金如何關懷十九世紀末的工人運動?威廉‧布雷克筆下的上帝拿著圓規?前拉斐爾兄弟會是一群天真的少年,還是富有銳取精神的時代先鋒?浪漫的花卉圖案和英國工業革命有關?蘇格蘭如何生長出纖長富饒的新藝術風格?十六、十七世紀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爵士的同名後裔為何愛畫尖叫的教皇和開膛的野獸?塗鴉天王班克斯究竟是誰?英國的少數族裔創造出什麼樣的藝術?翠西‧艾敏的霓虹燈語感動過無數人,她是皇家藝術學院一九六八年以來第二位女性教授?

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不僅是這些藝術家本人的歷程和軼事,也是他們有意無意中對時代的回應。一幅藝術作品不能脫離它的創作語境,藝術家也在各自的時代中記錄和回應了大小變化甚至風雲變幻。而那些作品流傳下來,用超越時間和地域的方式,訴說著一些雋永的東西。有如威廉‧莫里斯這樣獨樹一幟的藝術家,更認為藝術不局限於創作和商品,而是道路的修建、房屋的樣式和勞作的愉悅。

黑格爾被認為是第一位系統討論美學的人。他認為藝術的最高職責在於成為認識和表現神聖性、人類的最深刻旨趣以及心靈的最深廣的真理的一種方式。藝術和宗教、哲學一樣在於表現真理,但因為藝術用感性的形式表現那些崇高的東西,使這種崇高的東西更接近自然現象,更接近完美的感覺和情感。藝術美本來產生於精神世界,也能成為調和精神和感性的媒介。

藝術的功用就在使現象的真實意蘊從這種虛幻世界的外形和幻象中解脫出來,使現象具有更高的實在。也因此,將「美學」一詞引入漢語社會的蔡元培曾大力提倡「美育」,認為人類共同之最高目的,不外乎人道主義,而人道主義的最大阻力,是人的私欲。而美感具有超脫和普遍的特性,實為抑制私慾之良藥。

這種對人性關懷的普世價值,也通過具體的社會環境和生命歷程體現出來。就像黑格爾所說的,各民族都在藝術作品中留下了最豐富的見解和思想,美的藝術對於許多民族來說,是了解哲理和宗教的鑰匙。因此,聆聽藝術家對生活環境、對時代的反思和追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經常被宏觀歷史忽略的脈絡和細節。對藝術或知識的追尋與理解無關階層,且哪怕創作者無心,作品的意義都會超越創作者自身,甚至跨越時代和社會;儘管藝術創作這一職業從社會結構來說,通常都只會是小部份人的選擇。因此對創作者而言,無論身在何種時代和文化語境,都肩負著反思語境的責任,用美和創作蛻變著人們的生命,影響著社會的進程。

本書將定格英國藝術史上的十個瞬間,看那些著名的藝術理念如何形成、那些著名的藝術家又是從何處汲取靈感或受到衝擊。讀他們的故事,也是閱讀英國社會的發展,閱讀「美」的發展歷程。

本書選取的第一位藝術家是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他那些狂傲不羈的版畫和懾人心魄的詩句如今常被傳頌,看過科幻經典《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的朋友可能都記得那句「當憤怒的天使升起,深雷滾遍岸梢,與半獸人的火焰一同燃燎」,便是改引自布雷克的《美國:一個預言》。布雷克在世時默默無名,詩集只印了四冊。但在一九六八年,詩集出版一百年後,這本應美國獨立戰爭而作的詩在社會運動興盛的一九六○年代美國引起軒然大波。

同樣是革命,前拉斐爾兄弟會(Pre-Raphaelites)採用了比較柔韌的方式:重回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風格,在細節上有著標誌性的強烈色彩。他們反抗皇家藝術學院、認為自己的目標是通過藝術反抗冰冷時代的聖戰。

在前拉斐爾畫家筆下玉樹臨風的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被譽為現代英國藝術史之父,是維多利亞時代最著名的藝術評論家。普魯斯特、甘地和托爾斯泰等人都對他極力推崇,托爾斯泰甚至評價道:「羅斯金不僅是英格蘭和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也可以說是其他時代和國家的人傑」。他在二十四歲那年就寫成《現代畫家》的第一卷,曾任牛津大學美術教授,後在牛津成立羅斯金藝術學院。在此之前,羅斯金曾在工人學校教書,強烈反對資本主義,身後也將大部分錢財都捐了出去。但他曾經支持暴力鎮壓牙買加起義,也引起爭議。我們該如何理解羅斯金?

羅斯金的徒弟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則更進一步。身為藝術家和英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倡導者,莫里斯終生致力於通過普及藝術設計以改變大眾的生活環境。他反對資本主義工業化,認為「所有的藝術的真正根源和基礎存在於手工藝之中」,在英國各地倡導以聯盟或協會方式組織地方人士,推廣與生活結合的藝術。對莫里斯而言,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人民創造、並且為大眾服務的;它必須對創造者和使用者來說都是一種樂趣。

如果大家曾去蘇格蘭旅行,可能會記得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市中心的柳茶館(Willow Tearooms):帶東方風格的藍色房間,所有字體、家具和裝飾都纖長、繁複、清奇,這就是著名的麥金風格,得名於麥金托什夫婦,查爾斯和瑪格麗特(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1933)。麥金托什設計的格拉斯哥藝術學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新藝術設計實例,他們的設計在美國不斷吸引大量追隨者,而他們自己曾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為什麼是格拉斯哥?為什麼是北國蘇格蘭?瑪格麗特和妹妹弗朗西斯的才華更勝查爾斯一籌,為什麼在生前死後都被埋沒?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2-1990)的名字與比他早了幾百年的同名哲學家(Sir Francis Bacon, 1561-1626)經常讓人混淆。事實上,伊麗莎白時代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也確實是畫家培根的曾曾祖父,儘管兩人大不相同。畫家培根被認為是英國藝術在二十世紀的一匹離經叛道的黑馬,柴契爾夫人稱他為「那個畫可怕的畫的人」。在二戰後成名的培根,是否/如何在那些尖叫的頭顱和開膛剖肚的野獸中表達對人性的關照?

培根的好友,盧錫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又是一位有趣的人物。身為著名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的孫子,他從一出生就坐擁財富、地位和光環。佛洛伊德也是英國嬉皮時代的代言人,他曾揚言自己為了體驗冒險的生活,從不戴安全套,也留下了諸多私生子女。大家都願意從精神分析法來解讀他的畫作,而他的本意是否如此?

至於說起女性藝術家,就不得不提翠西‧艾敏(Tracey Emin, 1963-)。出身底層的艾敏幾經流離,才成為受人矚目的藝術家。她最帶有個人標記的作品,可能是一九九七年的「我睡過的所有人1963-1995」,她的床,和一系列用霓虹燈創作的話語,曾在許多個深夜撫慰過無數受傷的心靈。如何理解艾敏和她的藝術?

班克斯(Banksy)也許是當今最著名的英國藝術家之一了。他的塗鴉幾乎無人不曉,但他又如此神秘,從不露面。透過塗鴉,他重新定義了大眾藝術和藝術的大眾性。他的塗鴉總是及時地出現在社會的關鍵時刻,包括香港的佔中運動。班克斯是如何橫空出世的?他的出現說明了什麼?

還有許多英國藝術家的能見度完全不如班克斯,但也提醒我們需要看到英國藝術的多元性:像是來自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移民後代,比如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 1954——),也改寫和創造著英國的藝術風景。美國的平權運動更為人所知,希米德所引領的英國黑人藝術運動將60年代開始的平權話語和社會正義問題帶入英國藝術界。對今天跨越國族界限的亞裔聯盟,又有什麼樣的啟示?

英國藝術泱泱薈萃,有許多著名的藝術家無法被包括在內,包括赫斯特(Damien Hirst)、亨利‧摩爾(Henry Moore)、芭芭拉‧赫普沃斯(Babara Hepworth)等等。本人並非藝術史專家,而是宗教學背景,本書選取的十個瞬間,並不力求涵蓋或通論所有人物和流派,而是希望以這十個瞬間為例子,通過梳理英國藝術發展的脈絡,管窺華語討論英國藝術流變中時常忽視的政治、宗教、社會文化語境,也看到藝術家如何通過創作反思既有秩序;看到「審美」如何記錄、變遷和超越時代。

《審美的政治:英國藝術運動的十個瞬間》

作者: 郭婷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21/08/30

訂購: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394?sloc=main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威廉‧布雷克──烈焰籲靈錄
第二章 約翰‧羅斯金──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第三章 前拉斐爾兄弟會──英國浪漫主義的瑰綺和力量
第四章 威廉‧莫里斯的藝術與革命──美作為日常信仰,無關王公將相
第五章 瑪格麗特‧麥唐納與查爾斯‧麥金托什──浴火新藝術
第六章 弗朗西斯‧培根──不安的野獸
第七章 盧西安‧佛洛伊德──愛比美更冷
第八章 班克斯──反烏托邦時代的噴漆少年
第九章 翠西‧艾敏的霓虹燈語──“With You I Breathe”
第十章 盧貝娜‧希米德與英國的少數族裔藝術史──貝兒的笑靨

封面是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 – 1933)的May Queen。設計師起先用了更出名的前拉斐爾畫作《奧菲莉亞》(Ophelia),但我想突出經常被遺忘的女藝術家,何況《奧菲莉亞》的模特 Elizabeth Siddall幾乎為這幅畫死於肺炎。非常感謝本書編輯伊庭小姐想辦法和設計師商量,重新製作了這幅精彩輝煌的封面。在這本書裡,我也討論了Siddal的故事和她的詩畫。希望大家喜歡!

About ting

from SHANGHAI to the WORL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