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ig Clunas on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就大英博物館“大明:盛世皇朝五十年”大展專訪柯律格

photo 1photo 2photo 4

Image

British Museum launches major exhibition celebrating China’s Ming dynasty, supported by BP

The BP exhibition
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

18 September 2014 – 4 January 2015
The Sainsbury Exhibitions Gallery

和很多人一樣,對他的瞭解是從他對物質文化的剖析開始,比如文徵明的雅債(Elegant debts),還有將明代與同時期英國社會的比較。將“藝術”放置在時代語境中,當時感覺耳目一新。在準備訪問時也特別留意之前別家媒體的訪問,特意問他:“您虽然写了许多有关物质文化的书,但您并不是最关注物品本身,而是希望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對此,他給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答案:

我不认爲物品本身就能直接讲出一个故事,或表达某种显著的信息。但我认爲物品能刺激人们反思,从而看到一些被忽视的联系。

也為我在一點一點努力在做的,對古董和二手生活背後故事的講述做了總結:物品的意義,在於它們給人帶來的反思和提醒,更自覺於所處環境,包括與時間、自然、他人的關係。認真你就贏了,堅持努力,將所得分享,為抛磚引玉,擴大視野,生活得更通達有趣。非常欣賞一位前輩所說的:“愿我的創作,讓這個世界美一點、再美一點”;相應的,我們對世界之美的體會和領悟,也希望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從文物反思明朝的多元文化

——專訪大英博物館明代大展策展人、牛津藝術史教授柯律格

文:郭婷 徐力恒

感謝您抽出時間和我們談談這次大英博物館的明代大展。我們知道您有不少著作都是關於明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究竟是什麽促成您們策劃這次展覽呢?

柯:大家提到明代都知道江南,知道文徵明等文人和藝術家。英國人也一般知道明代的青花瓷,但這些都只局限在很小一部分地區的歷史文化。當時中原、北方發生了什麽,則很少有人關注。如果仔細地看,會發現其他地區的文化不像江南那樣被文人所主導,而深受朝廷分封於地方的宗室親王影響。2009年,我因學術交流造訪湖北,在那裡的研究單位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出土文物,當時隨口說:“如果能在英國辦個展該有多好”;沒想到當地研究人員也表示可以一試。回英國後,我和大英博物館的負責人、我的老朋友霍吉淑女士商談,她也表示有興趣。當然,一個大展從初步想法到和各方交涉、最終成型需要很多時間和人力,所以我們差不多用了五年時間,才最有了這次“明代:改變中國的五十年”的展覽。

問:這個展的時間段選得很特別,爲什麽是1400-1450年(永樂至正統年間)呢?我們都知道明朝是非常長的,從1368年一直延續到1644年。這段時期有什麼特點呢?

柯:在這五年策展的過程中,我們做了無數調查,翻看了許多資料,也討論過很多次,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明代的風貌才最好?是選取某個特定的地區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跨度中的表現,還是擴大區域,選取某個特定時間段?如果是一段短的時間,怎麽選才最好呢?我不想讓觀衆和讀者覺得這個展覽代表的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十年,因爲歷史從來不是這麽簡單的。不過這五十年確實非常特別,它對後來的明清乃至當今中國的文化都留下了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

怎麽說呢?明成祖於1421年遷都北京,明朝可謂“再立”,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後來的清朝和共和國(除了南京民國政府的那段時間)也都保持了將都城定在北京這項政治舉措,所以可以說這麼做為後來的歷史格局奠定了基礎。而這一時期是以一場戰爭開始(靖難之役),又以一場戰爭結束(北征瓦剌,還有後來的土木堡之變)的,可以說是一段充滿創傷的歷史;但同時它又孕育了非常輝煌的文明,内部有燦爛的藝術文化,外部也有鄭和下西洋等的開拓舉動。所以,不論是内部社會乃至國際上,這都是個充滿各種紛雜的聯繫的時期,而這些聯繫至今仍很有影響。我們所希望的,是觀衆能在這次展覽中看到這一段鮮活的歷史。

第二,遷都為中國帶來了語言上的改變。如果都城留在江南,那可能今天的“普通話”就像上海話了(笑)。但後來一直保留了今天的北京話作爲官方語言,這跟明朝這段歷史有關的。另外,語言也包含了許多其他社會文化因素,所以當時明朝的社會思潮和風尚是怎樣的,我們也可以從展覽中猜想。

第三,明朝的始祖皇帝還保持著蒙古人的習慣,射箭騎馬,比較彪悍;但到了明英宗,因爲登基時年紀還小,所以由文官、學士等輔佐,奠定了明代文人參政的風氣。

第四,我們現在看瓷器,都會習慣性地翻過來看看器皿的底部,有沒有“大清乾隆年製”這樣的標記,來判斷價值。但在1400-1450年這段時期以前,瓷器底部不會有這樣的年號款識,比如宋瓷就沒有。現在瓷器底部留下年號款識這樣的習慣,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的。

第五,我們現在說中國古代戲曲的最大成就,會說到元雜劇,但其實雜劇的元代原始文本留下來很少,大部分都來自明朝永樂朝或以後的演出腳本,也就是說這種戲曲形式的典範也是在那個時期奠定的。

還有現在在電腦上打字有“明體”,這種字體其實是來自永樂以後的明代書法。那段時期可以說是國泰民安,經濟、文化都有良好的發展,書法也一樣,不但得到發展的空間,也給後世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典範。

我之前說我們不希望觀衆認爲這五十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候,但我希望他們可以從展覽中感受到這段時期文化的多樣性,並且看到這五十年是如何持續影響當代中國的。希望這聽起來不算太不切實際!

問:一般認知裡,中華帝國是很中央集權的,尤其明代的皇帝。您的新書Screen of Kings: Royal Art and Power in Ming China研究明代親王文化上的角色,挑戰了這種傳統的認識。您剛才也提到這次大英博物館的展覽借來不少親王墓葬的物品,您希望展覽也起到類似的作用嗎?

柯:辦一個展覽不容易表達出這一類含蓄的信息。展覽可以讓人關注某些東西或某些想法。我們希望起碼能向大家傳達一種基本信息,那就是明朝除了皇家朝廷以外,也有許多親王,他們也是明代文化的一部分。這種信息能不能傳達出來,我就不知道了。但我覺得這是種重要的想法,因為它是看待明朝的方式上一種重要的轉變,而且反映了中國內部的多元性。中國是非常多元的,不論是語言上、文化上,還是飲食上。同時,中國又有一套共通的認同和文化。我認為傳達出關於這種多元性的信息是很重要的,歷史學家也正在這方面下功夫。

從另一方面看,許多關於這些明代親王的研究都是當地的學者進行的。例如,你想讀關於西安或湖北的親王的研究著作,你就得看那些地方的學者所寫的。中國學者所作的研究有許多是關於他們的地區的,這對我的新書有啟發,也影響了這次展覽。

問:明代作為一個繁榮的消費社會,這次展覽有什麼反映當時日常生活的文物嗎?

柯:我很希望能多展出這類文物。難處在於,保存下來的往往只有富人的生活用品。我們能看到明代保存下來的筷子,但它們是用金做的,屬於梁莊王所有。大英博物館非常希望能展出反映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文物,也請我多選這方面的文物。我當然很樂意,但普通人的用品往往已經不再存留,所以沒有辦法。而且就明代的農民來說,因為生活水平所限,他們的用品也是比較有限的。一個展覽可以給人看許多不同的東西,但他們會有何反應還是很難猜到的。這跟一場演講很不一樣,在演講裡你盡可以強調你要講的那幾點。展覽卻更像自助餐,有的人什麼都拿,有的人只挑幾樣來吃。我很期待知道人們會有什麼反應。

另一種我們希望多展出的是明代的服飾。人們總是很喜歡看服飾藏品——如果要認識過去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穿什麼當然是令人好奇的。但明朝已距今很長時間了,存留下來的服裝非常少,所以我們無法展出明代的服裝。如果我們做的是清代的展,還有不少皇宮服飾保存下來。所以我希望大家明白我們如果沒有展示某一類物品,不代表我們偷懶,而是這麼遙遠的年代的東西已經不復存在了。就如大英博物館上一次關於中國的大展是2007-2008年的“秦始皇:中國兵馬俑”展覽,人們就不會問秦朝的服飾有沒有保留下來,因為那已經是上千年前,時代實在太久遠了。保存下來的物件其實很有限。就明代而言,時代上沒有久遠到我們已經無法想象當時人的生活是怎麼樣的,但六百年前終歸是六百年前,許多東西已經沒留下來了。我們只能做到最好,希望觀眾會來看展,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然後由他們來作出評斷。

問:您曾經在另一次訪談中提到,自己既是漢學家又是藝術史學者,經常在兩者之間遊走。這次的展覽,如果用兩種不同的身份來介紹,您會有不同的重點嗎?會向觀衆介紹哪些不同的展品?哪些您覺得特別會讓人大開眼界?

柯:這次在策展時我用了自己歷史學家的一面。許多主要的展品都來自從梁莊王墓出土的文物。這次我覺得有些東西能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比如説一些金製的餐具、飾品和器皿,金光閃閃,非常奪人眼球。明朝最富裕的貴族用了不少金器,但現在這些都是非常稀少的物品,只有在中國某些地方博物館才能看到,很少在國外展出。明代瓷器留下來的很多,但金器很少存留下來,因為金子可以被熔化,製成別的東西,所以只有很少留存至今。1950年代北京開定陵的時候,我們才看到一些明代的金器。二十年前,在世界任何博物館都難看到明朝的金器。這次展出的金器,除非大家去過湖北的博物館,不然也不會看到,所以我覺得它們會讓大家耳目一新。這些金光閃閃的物品也跟大家一般印象中清雅的明朝文物不太一樣。就像我一直強調的,那是一個非常多元而豐富的時代,在任何方面都是。70年代我在北京讀書的時候還沒有韓國菜,但現在北京到處都是韓國菜,非常流行。其實明代的宮廷裡已經有御用的朝鮮廚子,因為有皇帝喜愛韓國料理。

除了金子之外,當然有瓷器。我們借來一件上海博物館的寶貝,是宣德的青花琴棋書畫圖罐,表現仕女的文藝生活,比較特別。除此之外,還有明朝的書法、繪畫和宗教文物。也從柏林的博物館借來了一幅梅月圖,月下的梅花很清雅,比較像一般印象中明代藝術的樣子。但我不希望大家看了這次展覽後只留下一種對明代的刻板印象;我希望讓大家看到其中的多元性、複雜性和矛盾,這才是我之前所說的鮮活的歷史,文化的真實性就在這裡體現。

問:記得您在以前的訪談中提到,您雖然寫了許多有關物質文化的書,但您並不是最關注物品本身,而是希望注意它們之間的關聯性。那麽這次展覽中的物品體現了哪些關係和聯繫呢?

柯:我不認爲物品本身就能直接講出一個故事,或表達某種顯著的信息。但我認爲物品能刺激人們反思,從而看到一些被忽視的聯繫。當時的明朝一些對外關係可能是大家會忽視的。比如我們都知道中國發明了紙,但很少人知道15世紀的中國曾向伊斯蘭世界出口紙張,是有手繪和裝飾的工藝紙,出口後又被當地人用金色的顔料寫上了波斯文。當時中東的奢侈書籍居然是用中國的高級紙張做的!一般說到絲綢之路人們就會想起唐朝,但那樣的跨亞洲貿易一直在進行,在明朝期間也非常蓬勃——想象一下駱駝馱著那些精美的紙張來到伊朗,書法家用蘸金色的顔料來寫書。

還有,現在北京有許多穆斯林信眾,在明朝的時候也一樣。建文帝時期住在北京的穆斯林甚至用阿拉伯文手繪了一本《古蘭經》,題詞說明它寫於“汗八里”(Khanbaliq)。這對北京的稱呼承襲了蒙古人的叫法,也反映了當時文化的複雜多樣。

問:您會推薦人們看此次展覽之前或之後看什麼相關的書嗎?

柯:我想到的兩本書都是自己寫的,推薦自己的書有點太不好意思了……一本是《大「明」帝國:明代中國的視覺和物質文化,1368-1644》(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另外一本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後一本跟我藝術史的一面更相關,它涵蓋整個明代。現在也有很多書是關於鄭和的,因為他的故事是那麼的有趣。關於他的電視、電影也有不少。

問:現在也有很多中國年輕人看了韓劇才發現明代原來那麽發達,對韓國宮廷和百姓生活的影響如此巨大。

柯:我小時候也喜歡看歷史劇,那時候還喜歡指出他們那裡拍得不符合史實(笑)。不過,大眾文化還是很有作用的,它可以引起大家對歷史的興趣。

問:這次展覽有三分之一的文物是來自大英博物館本身的館藏。其中您有什麼是特別有印象的嗎?

柯:其中一部分文物一直在大英博物館展出,所以已經是我們熟悉的了。不過這次放到不同的陳列中,也是令人振奮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了一張剔紅龍鳳紋聯屜案(lacquerware table)。我在該博物館工作時已經很熟悉這張大型的漆器桌子,甚至親手搬動過這張昂貴的文物,並寫過文章研究它。它在博物館已經很長時間了,也非常著名,學界有很多著作都提到它。不過當它這麼為人熟悉的時候,人們反而不會太注意——就像一個你天天都會見到的熟人一樣。雖然它只是從倫敦的一個博物館移到另一個博物館,但這次明代的展覽中,我們還是可以用一種新的角度看它,欣賞它的美妙。

我們策展的時候總是無法想象最後它將如何呈現——當我們把不同的文物第一次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聯繫,刺激新的想法。雖然已經籌備了五年,到我自己去看這展覽的時候,肯定有些東西還是會讓我意想不到的,這相當令人振奮。我也很好奇英國的華人會怎麼看這個展,很想知道這會不會改變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看法。有句諺語說:“政治是有關可能性的藝術”(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俾斯麥語),我覺得展覽才是(笑)。

(載於《英國商報》第69期,感謝編輯和平臺)

________

特別感謝羊駝君所提供的專業幫助;不但藉此機會在認知上有豐富收穫,也在過程中為他細查史實、反復校驗的做法感慨。做事、做人,認真負責皆為上品(老木匠常感歎“你怎麼不像我,我們處女座應該是最仔細(龜毛)的星座……”),隨年紀增長漸漸體會到,希望能不斷精進。

大展將在9月開幕,屆時如在倫敦,切勿錯過——誠如柯律格所言,這樣一個展將如何影響華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以為習慣老套的東西,卻或許能給人帶來新鮮認知和反思。

About ting

from SHANGHAI to the WORLD

One comment

  1. Pingback: 展覽是有關可能性的藝術──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柯律格訪談 | 故事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