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Jul – 04 Aug, Films about life – 有關掙扎與理解生命的電影們
#每天一部電影救世界 (1)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1983)
大島渚的第一部英語片.多年後回顧,驚艷阪本龍一當年的美。戰場最殘忍的地方不在於殺戮,而在挑戰人性和個人信仰乃至懷疑所有底綫。David Bowie被活埋後阪本龍一收藏他一縷金髮,這就是需要時間和心氣去理解的,殘忍之後的意義.
#每天一部電影救世界 (2) 天国の駅/Station to Heaven (1984)
post-war reflection of individuality in balancing state apparatus and social changes. 貴在角度,60年代日本第一位被處決的女殺人犯連殺兩任丈夫,所爲者何?第一任丈夫因戰爭而殘疾導致性無能(個人對國家機器的反思,兩性權力關係的失衡),情人利用她的積蓄與情感,在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裏失去自由和性命(依賴他人的幸福和存在感如何可能?“通往天國的列車只允許一人通過”)
#每天一部電影救世界 (3) Frances Ha (2012)
愛城電影節時錯過的Noah Baumbach新片,Greta Gerwig參與腳本寫作並主演,”來自加州的佈魯克林女孩勇戰bitch的奮鬥史”.雖然許多地方都太刻意也不太習慣美式幽默,但同意片子的主旨:任何 情感關係都有内在張力,找到自我重心才是平衡張力的關鍵。也讓人想起前陣看到宋以朗先生撰寫的炎櫻與張愛玲,深以爲情誼必須得能共蔫巴: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07/19/c_125033208.htm
#每天一部電影救世界 (4) 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的The Passenger 1975
偷換死人的身份重新活過,看多少遍都回味無窮. “It’s us who remain the same. We translate every situation every experience into the same old codes. We just condition ourselves”. Maria Schneider像个孩子,但卻擔當鎮定的角色.這樣的性別設置讓人眼前一亮.
#每天一部電影救世界 (5) Renoir (2013)
到周末,回顧一部溫暖的片子。有一種美,好比陽光在靈魂深處閃耀;今天見到朋友寫,”面對那些我不得不傷害,以及那些傷害我的人,我仍是珍惜著。我不再害怕被悲傷孤獨的人一起拉進谷底,我成了陪伴的人,不論是在谷底,或在陽光下”。淚而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