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的捕捉和追求時常被誤解(譬如畫家雷諾阿/雷諾瓦對戰爭的犬儒態度),其實是對生命維度最深的感悟。如他所言:這世界已有足夠苦難,我並不需要創作或表達更多。美的東西能夠在人類文明中長存。
電影的深意有張力和豐富層次被電影語言體現得淋漓盡致。Jean回家後推開紗帘,陽光下的海面排山倒海而來藍得讓人喘不過氣,電影院裏聼到一片驚呼。
之前看 Jean Renoir獨白,說自己為拍電影賣了父親的畫是終生的痛。每賣一幅,與父親的聯係就斷一分。看完此片才幾乎真切的感受到後來享譽世界的導演雷諾阿對老父 畫家雷諾阿的情感。畫面的濃烈融合山林溪海的寬博和深幽,美得動靜相宜,陽光在靈魂深處閃耀(兒子回到戰場前,老父從輪椅掙扎起來擁抱)。穿越苦難的,是 對美的信仰。這裡,可能是個人對康德美學的贊同:對“美”的理解與感受包容了先天理性(a prior)與自然和諧。
配樂非常特別。與迷人的光影不同的是,音樂並不纏綿或悠揚,而充滿緊張感。色戒的配樂者(也是Argo, Moonrise Kingdom,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的配樂)Alexandre Desplat為此片作曲,每一聲緊張的泣訴都似划過心弦。那樣強烈的緊張感,像要讓人感受到雷諾阿晚年病痛的掙扎,相應的,捕捉生命之美的急迫。柔和雀躍的色彩裏人物欲與自然融一,這樣看似輕佻的畫作,其實每一幅都來之不易。
另外特別還有性別制衡:模特一般都是物化的對象,雷諾阿府裏也聚集服侍照料他的女性。但有趣的是父子二人都因爲身體疾病要依賴女性背或擡。所有女性也都是不斷在”動”,忙碌,責任,又美得靈動,使得畫家無法對她們進行簡單的物化佔有,非常細膩的制衡.
最後要說的就是,同樣是藝術家傳記,此片比Pina有靈魂太多。不簡單呈現作品或(了不起的)人生,而是從環境和語境去豐滿。
最最後要說的就是,演員都選得那麽漂亮。jean renoir簡直就是小天使,讓人想捏捏他的臉。回家路上兩位女友都感嘆,今晚一定會做一個彩色的夢
延展閲讀: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kant-aesthetics/
Renoir | |
---|---|
Directed by | Gilles Bourdos |
Written by | Jérome Tonnerre, Michel Spinosa and Gilles Bourdos |
Starring | Michel Bouquet, Christa Theret, Vincent Rottiersand Thomas Doret |
Music by | Alexandre Desplat |
Cinematography | Mark Lee Ping Bin |
Editing by | Yannick Kergoat |
Distributed by | Mars Films, Samuel Goldwin |
Release date(s) |
|
Running time | 111 minutes[1] |
Country | France |
Language | French |
Pingback: Save the World, One Film at a Time (29 Jul – 04 Aug) | creative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