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K Chinese Times 英中時報 issue 519
近来世界新闻都在关注于3月3日消失的一架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马来西亚航空客机;机上载有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因为此次意外事故,许多朋友都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了担忧和祈福,其中当然包括我的数位马来好友。
大学本科时代,有两位老师的话至今记忆犹新。一是教授“宗教政策与法规”一课的老师的感叹:“其实研究宗教政策与多元社会,马来西亚是非常好的例子,可惜在中国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另一位,是教授“中国文化源流”一课的老师。老师曾感言“研究历史,尤其中国史和亚洲史真该去马来西亚看看,曾经的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有明代就立有‘甲必丹李公济博懋勋’碑,其中大有文章。可惜学术研究亦为世界政治所影响,在亚洲大家的世界观仍以欧美为主……”
不错,马来西亚似乎长期与“新马泰”这一东南亚旅游线路相关,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来英国学习人类学后,才因为学者的论述和引导,逐渐发现这片土地的复杂的文化成因和在其自然风光之外的迷人之处。比如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所带来的宗教冲突等等事务;比如宗教信仰在马来西亚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彰显的辅助作用;更有趣的,是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信仰在俗世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硕士班教授“宗教与仪式”一课的老师本人就在吉隆坡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还记得老师的一句总结:“Everyday life is built upon belief.”(日常生活建立在信仰之上)——对虔诚的人而言,每一日都值得感恩。
说到日常生活,爱丁堡的一家马来餐厅就充分体现了“值得感恩”这一主题:因为实在太好吃了!爱丁堡作为苏格兰首府,也是苏格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琳琅满目。但最受欢迎的,是一家马来小馆。
和奥地利好友经常相约去那里晚餐,她的家人来英国玩,头一晚就带他们去那里吃拉叻沙面。印度女孩生日,邀请了全系的研究生一起聚会;结果她那白发苍苍的英国导师听说地点定在马来小馆,立刻显出卡通人物般的表情,邀请自己道:“我也能一起去吧?”经常讨论班结束后,许多老师都提议去那里吃饭。这里可以吃到清新的泡菜,油酥薄饼蘸咖喱酱,椰浆炒饭,海南鸡饭,叻沙面,冬荫功汤面,姜母鸡,星洲炒粉,牛肉滑蛋河粉,海鲜面……还有一定让你补足元气的甜稠拉茶,各种口味的珍珠奶茶。
各地的朋友,无论来自亚非欧哪块版图,没有不爱这家店的:习惯咖喱口味的,习惯酸甜口味的,习惯清淡口味的,爱吃肉的,吃素的,爱吃甜食的,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接乡情的那款。这,也托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福。
最早只在大学区Nicolson Street那里有。店面虽小,但里面餐厅亮堂,服务迅速。后来西区的一家意大利餐厅倒闭,居然成了马来小馆的分店。起初墙纸和天花板依然是西斯廷式的意大利绘画,只不过在一面墙上挂了吉隆坡双子塔的闪烁海报。但坐在那样繁富的环境里吃down to earth的菜,倒并没有觉得不妥。有马来西亚朋友开玩笑,说感觉像在夜市。还一再推荐,“滑蛋河粉真的很正宗!”
记得在马来小馆老店吃饭时,经常看见它墙上贴有马来西亚官方旅游广告,海边缤纷的焰火中映着一行字:Malaysia, truly Asia’。总觉莞尔:这是各国常打的骄傲牌,比如韩国的口号是“Korea, Soul (Seoul) of Asia”。现在离开了爱城,吃不到马来小馆;再回想,那也是一种信念(belief也可作信念解嘛)。
著名学者Benedict Anderson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也包含“后除魅”时代信仰/信念寄托方式的改变。对有幸身处和平社会的我们而言,为自己、为他人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也是人生的信念所在。尤其在灾难发生时。希望,如同已悄悄来临的春天和海边焰火一般绽放。
The Global Recipe Project at crowdedearthkitchen.com is seeking authentic recipes from Malaysia. I hope you will consider particip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