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不自由與無主義恐怖

危險之一,是因慘案之慘,而將情緒迅速投射於某一類特定人群或族類。放眼至全球史,戰爭、其他特別時期甚至日常生活都有類似情緒甚至政策,如排猶,如排華法案,如各地之間的偏見和衝突。貼標簽不但使發洩個人情緒更容易,也給政府處理問題帶來便利。

危險之二,是因在信息的採取上並不公允,而更加固化了原有的偏見。以華語新聞為例,各地都習慣只關注本地媒體;這並不是以族裔為藉口而要求構建所謂“大中華區”,而是構建一個較爲完整的世界觀:大家都有看歐美各地英文媒體的習慣,反而忽視同種語言,也因此忽略了許多文化和思維上的關鍵。這是哪怕在”新聞自由“的條件下,人爲偏見造成的不自由。

天朝如今的情況又有所不同:社交網絡如微博和微信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允許了新聞傳播和評論的自由度。但問題在於,兩者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官方控制,使用者能夠看到的新聞、較爲廣傳的言論,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識調控的結果;自然,自由也是假象中的自由,被調控的自由(regulated freedom).

正因如此,暴力行爲在中國並無主張,不成主義,因爲無法透過媒體與官方或社會達成溝通;或者是,哪怕有所主張,呈現出來的,也只不過是絕望而慘烈的暴力。

又看到這句:“语言微妙意义的理解真必须了解语境,美国大使馆悼念昆明死者,用了“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于是网上哗然,指责美国官方回避用恐怖主义一词别有用心。其实这词我印象中美国官方近年用哀悼恐怖袭击等死难者时最常用,这词远比用恐怖主义好,一是后者容易被利用,美国教训甚多,一是这词对悼亡更适 合。” 另外同感是“憤怒就像打雞血”式的輿論和情緒,因爲信息有限所以更易在龐大的政治遊戲中產生作用;宣洩後不自省、對預設立場不檢驗的憤怒和恐怖暴力行爲同樣是集體焦慮性的宣洩,這才是可怕的地方。

附老人家舊文:http://www.yantan.cc/blog/?uid-12264-action-viewspace-itemid-4676

About ting

from SHANGHAI to the WORLD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