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t Spring Festival through the Lens of British Sinologists*

Image

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

——英國漢學家眼中的春節和中國文化

文 郭婷 載《英中時報》,又載China News(中國新聞網) and Peoples.com (人民日報),xinhua.net (新華網),wenming.cn (中國文明網);

歐洲漢學歷史悠久,那些不遠萬里去遠東傳教的耶穌會士(Jesuits)通常被認爲是最早的漢學家。沿襲他們的傳統,現代漢學家不僅是“中國通”,更需要受長期而系統的訓練,基本功扎實,對中國古典文獻比大部分華人還透徹;且眼界開闊,知曉多種歐亞語言,能夠通達和比較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漢學”對他們而言,遠不止對另外一種語言的學習,更是學習另外一種文化。那麽在這些洋學者眼裏,“春節”,這一中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節日究竟有什麽文化意涵,他們印象中最深刻的春節又是如何度過的? 祖師爺級人物:杜德橋教授 杜德橋先生新書:《從王仁裕的回憶錄(公元880-956年)看中國五代時期略影》 Image 杜德橋教授被學生們親切的稱為英國漢學界的祖師爺:在他長達5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老先生培養了多位如今最有盛名的學生,包括前哈佛終身教授沈艾娣、現任牛津中國中心主任拉特·米特。他早在80年代就已當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British Academy Fellow),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和《太平廣記》等在西方學界的流傳,也都歸功於杜教授的研究和介紹。 他這一代的漢學家,因爲冷戰時局而無法訪問中國。唯一一次親身在亞洲過春節是60年代的臺灣。他的好友,金庸的指導教授、劍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学研究主任麥大維當時也在臺灣訪學,於是就一同去了一位臺灣朋友家吃年夜飯。回憶起這次經歷,杜教授露出淡淡笑容:“在外人眼中可能平淡無奇,但對我們而言,他鄉遇故知,那是一次溫馨的相聚”。春節的真諦不也正在於此嗎?繁華熱鬧,都是對外的東西,有表演的意思在;能留在每個人記憶中的,是與家人朋友交心相聚的點滴。這,也是最能流傳於記憶中的東西吧。 中流砥柱:戴彼得 戴彼得畢業於法佛大學東亞係,師從著名北美漢學家包弼德教授(最近因爲在China x節目上唱‘兩只老虎朝代歌’而更加廣爲人知……)。從哈佛畢業後,他加入了牛津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教中國思想歷史,並繼續從事宋明新儒家研究。 許多漢學家都因爲一些特別經歷才和中國結緣。彼得也是一樣。因爲父母都是傳教士的緣故,這個百分之百的美國人出生在臺灣嘉義。嘉義這個地方依然保留著較爲原生態的文化,生活節奏緩慢,恬淡,有陶淵明筆下的意境。在嘉義的成長經歷讓他愛上了這些失落的文化。一直到今天,彼得依然熱衷於街邊攤(比如英國的土耳其烤肉小車),如果有人清高的質問他“你不怕髒嗎?!”,彼得總是幽默的回答:Come on, I’m from Taiwan, we eat everything.(我臺灣來的,有什麽不吃) 對他來説,春節是兒時在嘉義鄉村熱鬧的團圓飯。因爲父母在當地的聲望,他們常被請去當地人家做客,春節更是如此。那些讓人想起來就流口水的年菜:虱目魚,龍膽魚塊,年糕,炭烤黃金雞,鱔魚意麵,砂鍋魚頭……都是彼得記憶裏的珍寶。 2013-06-01 17.43.46 IMG_8545 IMG_8552 新生代:司馬山        司馬山可算是新一代漢學家的代表。因爲高中時無意翻弄一本《莊子》,讓他愛上了中國哲學,於是本科申請去著名的倫敦亞非學院(SOAS)讀漢學。因爲亞非學院的經典訓練,他的古漢語功底極好,給自己起中文名“司馬山”,因爲“我的英文名字有山的意思,而我的姓氏意思是‘軍事’,恰和‘司馬’之意”。司馬又富有語言天分,普通話流利得讓人目瞪口呆,也時刻緊跟流行趨勢,會用“哎喲,小清新!”之類的網絡用語。他對日語、韓語的掌握程度也與中文相當,曾經在中、日、韓三地都生活過一年以上,博士論文研究就關於16世紀壬辰戰爭中這三個國家身份意識的形成。因此不但需要閲讀用三種語言的古文寫成的文獻資料,也需要與當地人攀談以增進了解。 對司馬而言,春節就像西方的聖誕節,“將心比心”。同樣都不再在於宗教意味,而在於家人。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春節是在大連學習語言時,當地家庭招呼他一起包餃子,看春晚。那種融入當地人家、被當成自己人的感覺讓他覺得特別親切。“可能像許多中國留學生在英國聖誕節的時候怕落單,我也怕在春節的時候在亞洲落單,因爲這個節日是和當地人、尤其是當地家庭一起過才有意義”。 因爲在三個國家都生活過,他也比較了日本和韓國的春節。“日本的春節在公曆新年時過,傳統項目是去神社祈福。韓國和中國一樣過農曆春節,也是家人在一起大吃一頓。有幸和當地人一起慶祝春節,看到他們如何將一個‘文化傳統’傳承,活出生命力,是作爲研究者最大的安慰”。 這三代漢學家的成長和學習都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因爲不同的原因而與中華文化結緣,也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春節。而貫穿他們不同的經歷和故事的,則是那些給他們帶來溫暖回憶的華人朋友,和在亞洲的美好經歷,使他們身在異鄉不孤獨,並對東方文化有了更深的體會。而他們也祝願所有身在英國的華人朋友,其樂融融,馬蹄春風。 *@UK Chinese Times issue 515; reprinted in China News(中國新聞網) and Peoples.com (人民日報),xinhua.net (新華網),wenming.cn (中國文明網); 本文為英國華文媒體《英中時報》撰寫,載於第515期;報章與本文略有出入。幸好去年在臺灣時多拍了照,剛好都用到了……

About ting

from SHANGHAI to the WORLD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